果业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果业头条
  • 16

    2023-10

    距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还有7天

    果蔬运城 走向世界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将于10月23日至30日在山西运城举办

  • 15

    2023-10

    距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还有8天

    果蔬运城 走向世界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将于10月23日至30日在山西运城举办

  • 14

    2023-10

    距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还有9天

    果蔬运城 走向世界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将于10月23日至30日在山西运城举办

  • 13

    2023-10

    距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还有10天

    果蔬运城 走向世界第七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将于10月23日至30日在山西运城举办

  • 10

    2023-10

  • 24

    2023-09

  • 万荣县贾村乡:水果基地忙采摘

    10月7日,在万荣县贾村乡杜村山西晋运秦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水果基地,该县果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助农销售产品。市民在采摘葡萄同时,纷纷扮演角色拍起“美丽河东我的家”小视频作品,宣传家乡,助农销售。图为市民在采摘葡萄。记者 冯革才 摄据悉,该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百余亩,先后投资800万余元,种植了阳光玫瑰、妳娜皇后等品种设施葡萄,采用起垄栽培,土壤配比方式,有机肥改良田园土质,标准化疏花整穗,闭花授粉等新型技术。同时,万荣县果业发展中心不定期为当地种植户开展科技培训,邀请网络达人传授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技能,辐射带动了当地及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营销。技术员在对葡萄脱袋。技术员在测量葡萄甜度。体验采摘和分拣葡萄快乐。市民在葡萄园打卡助农宣传产品。万荣县果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中)在葡萄园助农销售。市民在葡萄园留影。,

  • 09

    2023-10

    马锋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思考——现状、问题与出路

    来源《落叶果树》





    苹果产业是富民产业,苹果种植区的多数县域把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中国的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调整,栽培区域逐步集中,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中国苹果产业目前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产业效率低、综合竞争力弱,与苹果生产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笔者总结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供生产者参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苹果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苹果逆境和品质生物学及新品种选育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0余项。发掘出一批优异资源和相关基因,阐明了苹果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物学机制,建立了苹果抗逆优质高效育种体系,获得一批抗逆优质新品种、新优系和新种质,培育苹果新品种7个,其中,抗逆优质苹果新品种‘秦脆’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建立并示范推广了旱区苹果抗逆调控技术体系。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教学成果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入选2020、2021和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2022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中国苹果产业基本形势


    01苹果产业区域布局


    消费需求与产业升级发展共同驱动,以及防止耕地“非粮化”等因素,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动态调整与优化的态势明显加快,苹果种植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集中。


    中国苹果种植区域广阔,依据生态环境可分为:黄土高原产区(陕、晋、豫西、甘、宁)、环渤海湾产区(鲁、冀、辽、京、津)、黄河故道产区(苏、豫东、皖)、西南冷凉高地产区(云、贵、川、藏)、新疆产区和东北产区(黑、吉、蒙)6个产区。其中,黄土高原产区和环渤海湾产区年产量分别占中国苹果总产量的52%和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在优势区域发展苹果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效途径。目前苹果产业布局呈现加速优化态势,苹果种植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集中。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传统优势产区的布局进一步优化;新疆、西南冷凉高地两个特色产区苹果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苹果主产省份依次为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甘肃、辽宁、河北、新疆、四川和云南。


    02苹果产业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产业区域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全球气候变暖使适宜区和优生区发生变化;抗逆特别是抗寒新品种和砧木的选育成功扩大了适宜区域;防止耕地(基本农田)“非粮化”意见的发布,决定果树要上山上坡,不与粮田争地。因此,苹果优势产区布局和果园生产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


    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水果供应总体供大于求;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消费群体逐步发生分级分层;消费理念逐步理性化,由过去的偏重外观逐步变化为更加偏重内在品质。因此,多元化的品种和产品,高质量的内在品质和营养功能需求增加。






    生产主体发生重大变化。果农老龄化日益严重;空心化不断加剧,产业后继乏人,人工费用成为生产最大成本;新经营主体、新农人和果农适度规模化成为现实。因此,栽培省力化、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供应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矛盾突出。目前苹果产业存在的两大矛盾非常突出:一是消费者对优质果品的需求与苹果果实总体质量不高的矛盾。二是种植者生产投入增加与效益下降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产增效和采后增效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苹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苹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苹果主产地的乡村振兴建设,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如:陕西延安按照“苗木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运营数智化、营销品牌化”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现代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系统推进苹果产业前生产、后整理,形成了以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为特征的延安苹果发展模式。河北阜平推广苹果“三优一体”标准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实施山地梯田宜机化整理、树形培养、集雨保墒、机械配套、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


    中国苹果产业面临的挑战


    01苹果果品总体品质欠佳



    主要是苹果果实外观品质欠佳,表现为果面不光洁、果形不正、着色不匀、果锈严重;内在品质欠佳,表现为风味偏淡、脆度不够、香气不浓。


    品质欠佳是气候变化、土壤因素、施肥不合理和区域分布等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局部异常气候(高温、秋季阴雨)。土壤因素主要表现为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化肥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区域分布则主要是苹果生产总量饱和,但还有很大比例来自非最佳优生区。


    02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难以提高


    目前苹果栽培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分散经营,受市场要素价格全面持续上涨的影响,近年来苹果生产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及生产管理等综合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农药、化肥等主要农资价格及运输成本显著上涨,既降低果农收益,也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劳动成本逐年增加,劳动力极度缺乏,劳动力价格高与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型劳动力)短缺对产业的制约影响更加凸显,亟需探索和示范劳动节约型栽培模式,推广和应用小型轻简化劳动替代型机械。





    03主栽品种结构单一


    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苹果主栽品种仍以晚熟品种为主,占80%以上,且晚熟富士占70%,主栽品种单一,晚熟品种比例过大,成熟期过于集中。其中,陕西省富士系76.4%、嘎拉9.5%、秦冠6.3%。甘肃省富士系71.5%、嘎拉4.0%、元帅系22%。山西省富士系61.6%、嘎拉8.2%、元帅系7%。新疆自治区富士系82.9%、嘎拉5.2%。多元化优质品种比例尚需增加。


    04肥水条件差,果园基础设施落后



    土壤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大量施用化肥但肥料利用率低,导致苹果树体生长势偏弱,树体早衰、腐烂病等问题严重。


    水资源短缺,干旱频繁发生。西北优势产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蒸发量远高于年降水量,多数果园无灌溉条件,树体水分亏缺,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干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抗逆矮化砧木和亲和性好的砧穗组合,配套技术不完善,其中抗逆矮化砧木是中国苹果现代栽培模式最大的短板,也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05异常气候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异常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优势区域花期冻害、冰雹、夏季高温、秋季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干旱地区苹果主要种植区是花期霜冻的易发区。近30年来随着暖冬气候加剧,苹果开花期明显提前,加剧了苹果花期遭受冻害的几率和程度。花期霜冻危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苹果提质增效、增产增收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冰雹频繁发生,导致局部地区经常无收。夏季高温、秋季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发生增加,严重影响苹果果实品质。虽然气象灾害预警及时、涉农部门采取了多种预防和补救措施,但气象灾害是近年来影响苹果减产及降低果品质量的首要因素。


    06病虫害严重,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过量施用,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如苹果黑星病在部分区域和一些品种上频繁发生,不仅增加用药量,也造成果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另外,免套袋栽培果实病虫害特别是食心虫的防控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出路


    01优化品种结构


    全世界苹果优新品种在快速增长,多元化的品种结构也在快速发生变化。



    ①欧洲。金冠急剧下降,除嘎拉上升速度快以外,新建园多选择爵士(Jazz)、爱妃(Envy)、Kanzi、Rubbens等。


    ②美国。元帅系和金冠下降,嘎拉和蜜脆上升速度最快。新建园凯米欧(Cameo)、SweeTango(蜜脆和Zestar杂交)、NY1(蜜脆后代)、华盛顿州立大学选育的宇宙脆(Cosmic Crisp)发展较多。


    ③新西兰。皇家嘎拉栽培面积最大,近几年栽培面积增长较快的品种主要为火箭、艾娃和爵士等。


    ④日本。富士下降到50%以下,富士优系、秋映、千雪、彩香及信浓黄(金)、Tokey和金星等黄色品种发展较快。


    目前苹果的育种周期缩短,育种经费增加,中国育种单位和人员增多,新品种选育数量快速增长。近10年来中国年均释放新品种10个左右。一批新品种如华硕、鲁丽、秦脆、瑞雪等实现规模化种植,价格显著高于传统品种,受到产业界的认可;富士系也逐步优化,一批富士芽变优系的选育逐步替代了过去的老富士。中国苹果品种结构正在发生结构性的优化,这应该是目前中国苹果最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新品种杂乱无章,育苗企业和相关人员过分炒作和宣传等现象,导致一些新品种盲目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如:在生育期较短的新疆、西藏和陕北北部盲目发展晚熟品种导致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有的品种内在品质不良却仍然过分宣传,导致种植者栽植后几年又改接其他品种。






    苹果品种结构要向多元化、差异化、优质化发展,学习借鉴柑橘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要减少晚熟品种比例,适当增加中熟和中晚熟品种比例。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早熟品种有鲁丽、华硕;中早熟品种有嘎拉优系(如巴克艾、金世纪等)、秦霞;中熟品种有蜜脆、美味、早熟富士等;中晚熟品种有秦脆、秦帅。晚熟品种仍以富士为主,但应从中选优,且降低比例50%左右(富士冠军、阿珍富士、福布拉斯、宫藤富士、烟富系列、龙富短枝)。黄色品种目前较受欢迎的是秦玉、信浓黄(金)、威海金、瑞雪等。要注重区域差异发展,如西南冷凉高地以早熟为主;黄土高原以晚熟、中晚熟为主;陕北山地和新疆以中熟、中晚熟为主;山东以早、中、晚搭配,以晚熟为主。


    02发展现代栽培模式和经营方式改革


    现代栽培模式和经营方式的结构性改革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必须要发展省工省力高效栽培模式。适度规模经营是降低成本实现高效标准化生产的必经之路(2~3 hm2/户)。





    现代栽培模式高效的核心问题是抗逆苹果砧木的选育与利用及其配套栽培体系。正确选择和利用砧木是苹果经济栽培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砧木的多元化发展和矮化砧木的区域化是今后中国苹果砧木的发展趋势;抗逆半矮化砧木的应用和地方砧木资源(如吴起楸子、富平楸子)的无性化和多倍体化在干旱地区有广阔前景;矮砧栽培模式必须要配套管理特别是肥水管理,实现连年和较长周期丰产;在条件差的山地利用乔化砧木嫁接易成花品种,采用纺锤形树形和矮化管理。


    03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在消费需求与产业升级发展共同驱动,以及国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国苹果生产布局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的态势明显加快,苹果种植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区集中。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传统优势产区位于低海拔次优生区的部分果园因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果品质量一般、种植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而出现果园撂荒甚至伐树退出现象,高海拔地区的特色山地苹果种植推进明显。西南冷凉高地及新疆等特色产区的果品能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市场需求,苹果产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04生产过程要结构性优化


    培养高光效树形,简化修剪,果园生草,肥水一体化(旱地肥水膜一体化),以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加大机械化操作和无袋化比例,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药肥双减、机械化、省力化、绿色环保”等节本增效新技术,降低苹果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苹果产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






    土壤质量提升与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生草制,自然生草和行间生草相结合。果园生草不但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施肥量,而且可以促进果实着色,改善果实品质。旱地蓄水保墒、肥水光高效利用的生物途径与关键技术。秋施基肥(有机肥+复合肥)、增施有机肥,并加大施肥深度、平衡施肥,减少氮肥用量、肥水(膜)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可提升土壤质量与肥水高效利用。


    光能高效利用和简化修剪技术。随着现代果业的发展,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不论什么砧木都要培养易于修剪管理的主干形树形(纺锤形)。良好树形的关键是中心干与分枝的差比。修剪要简化,确保树体通风透光,重点进行结果枝组的更新复壮。


    高效花果管理技术。利用现代化化学和机械疏花疏果技术、苹果专用授粉树和高效人工授粉技术以及果实免套袋生产体系,并适期分批采收。


    病虫害绿色防控。以果品安全为目标,实行全程绿色防控,实现零残留。注重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确保实现化学投入物减量控制和苹果安全质量提升。


    05重视自然灾害防御



    近年来,全球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增多,晚霜、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加重趋势,给果业生产带来 较大影响,导致果树叶片、果实受损,商品性下降,影响产量质量和收入。


    花期冻害要多措并举:(1)精准选择建园地点;(2)选育晚花品种;(3)延迟花期(冬灌、春灌、树干涂白、品种及砧木选择等);(4)通过增加树体营养水平提高树体抗性;(5)改善果园小气候条件(增加湿度);(6)科学精准防控(熏烟)。


    冰雹具有形成快、历时短、突发性强的特点,目前冰雹防御的根本措施是防雹网并尽量避开冰雹带建园。


    另外,在降雨量大特别是秋季降水多的区域,应示范避雨栽培,以提高苹果的品质。

  • 相约花海!2023芮城菊花节成功举办

    9月28日,小雨淅淅沥沥地降落在山西芮城。即便如此,露天开幕的2023芮城菊花节仍如期举行。国务院原参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及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学者等冒雨齐聚“花海”,共襄菊花产业未来。





    2023芮城菊花节冒雨举行。主办方供图






    刘坚在致辞中提出,希望政府部门以问题导向,寻找产业链薄弱环节,以科技创新谋发展前景,培养一批专精特优型企业,挖掘菊花文化潜力。张强表示,将充分发挥山西农业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芮城菊花新品种引进、脱毒育苗等方面发挥作用,持续开展菊花产业瓶颈问题科研攻关,推动菊花产业取得新突破。


    开幕式上,当地政府与润恒投资集团、新农利合农产品集团、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等进行现场签约。


    当天,2023芮城菊花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期举办。论坛以“科技赋能菊花全产业链提档升级”为主题,从规范化种植做实一产、标准化加工做精二产、文旅康融合做热三产,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唱响“芮城菊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系统推进芮城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研讨交流。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质量与品质综合评价岗位科学家戴小枫、加工机械化岗位科学家郑志安、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张重义、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刘大会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管志勇分别围绕菊花产业与乡村振兴实践、菊花生产机械装备研究进展、克服菊花连作障碍技术、“一种二改三调”生态种植模式、功能性菊花品种选育等方面作主旨报告。体系岗站温春秀、李隆云、严辉、殷剑美、刘灵娣、李卫文、陈长卿、牛颜冰、田洪岭、王晓民等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菊花品种培育改良、菊花生态栽培、病虫害防控、菊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推广,探讨了菊花产业提档升级新路径。

  • 07

    2023-10

    关于在全市开展“黄牛”“黑中介”等破坏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纪委监委和市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决策部署,全面引深我市整治“吃拿卡要”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成效,严厉打击“黄牛”“黑中介”及其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决定从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在全市范围开展“黄牛”“黑中介”等破坏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整治对象政务服务中的“黄牛”“黑中介”“中间人”等及其背后的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和“保护伞”。二、整治内容(一)催生“黄牛”“黑中介”的问题1.违规设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转移或委托给中介机构;明确或变相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干预市场主体自主选取中介机构等行为;2.对中央、省、市惠企惠民政策不公开、不宣传,通过“中间人”暗箱操作、吃拿卡要;3.利用公共资源不均衡、群众盲从选择、托熟人好办事等,在监管中“开口子”“留后门”,把“违规”办成“合规”;4.滥用行政审批权或自由裁量权、政策解释权等,人为设障、故意刁难服务对象;5.不正确履行职责,对服务对象的合理诉求推、拖、绕,造成企业、群众办事困难;6.其他情形。(二)勾结“黄牛”“黑中介”的问题7.与“黄牛”“黑中介”相互勾结,以插队办理、预留名额等为手段,为有偿代办“开后门”;8.利用职权刁难办事企业、群众,以暗示、推荐、指定等方式,强制其接受特定公司有偿代办;9.在行政服务类事项办理过程中,帮助中介机构有偿代理;10.参与中介机构经营或持股分红;11.通过勾结或充当“中间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三)默许、放纵“黄牛”“黑中介”的问题12.对“黄牛”“黑中介”招揽业务的行为不制止、不报告、不解决;13.对群众反映的“黄牛”“黑中介”问题不受理、不处理,听之任之、不闻不问;14.对所属人员管理“宽松软”,明知其违规参与“黄牛”“黑中介”活动,仍不追究责任,或追责问责不到位;15.对发现的工作人员与“黄牛”“黑中介”勾结问题线索不移交或不查处等。三、举报方式1.举报电话:0359-123882.来信请寄:山西省运城市纪委监委信访室(邮编:044000)3.来访请到:运城市盐湖区河东东街8601号(运城市党纪教育基地)4.举报网址:http://shanxi.12388.gov.cn/yunchengshi/5.举报电子邮箱:zzcnqy2023@163.com6.微信扫描举报:欢迎广大企业、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主动监督,积极反映问题,共同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运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市纪委监委“黄牛”“黑中介”等破坏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专班2023年9月27日来源:运城市纪委监委网站

  • 26

    2023-07

  • 15

    2023-06

    上海(日本)稻田产业贸易有限公司来运考察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运城新闻网讯(记者 王萍)为帮助企业扩大销售渠道,突破自营出口难题,6月14日,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邀请上海(日本)稻田产业贸易有限公司所长江山又树(Eyama Tomoki)一行来运考察并座谈。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樊波平,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崔东鹏等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双方就业务发展、相互合作方向进行了交流。樊波平对运城果业的基本状况,特别是运城果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好、上市早、易购销等产业优势和特点等进行了介绍。江山又树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概况,主营业务和出口产品等情况。座谈会后,在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崔东鹏的陪同下,江山又树一行先后到新绛县万安仙果品专业合作社、新绛县菊子家庭农场、山西皓美果蔬股份有限公司和庙上冬枣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运城的油桃、冬枣等水果的种植面积、亩产量、价格、运输方式等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通过座谈和考察,江山又树一行对我市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们对我市丰富优质的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非常期待能有进一步的合作。此次考察和交流,为双方下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帮助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拓宽果品国际市场,推进我市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作者:王萍 编辑:陈雁冰 校对:王转 )